面對“卷”到國外的外貿市場,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堅守“質量為王”經營理念,在磨料磨具這個細分賽場上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一躍成為山西省最大的樹脂砂輪出口基地,并于2022年8月躋身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行列。
作為一家產品90%以上出口海外的外貿型企業,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經過18年的市場淬煉,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全球知名企業“平起平坐”,打響了“中國制造”的閃亮品牌。公司注冊的“CUTOP”國際商標,在北美、東歐市場逐漸成為主打品牌,相關產品在當地市場占有率達25%以上。
“壯士斷腕”,選擇走專業化、品質化市場道路
我市曾是全國知名的鋁礬土資源集散地。正是瞅準這一優勢,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于2007年在郊區白泉工業園區成立。
“我們公司主要生產樹脂砂輪。制造樹脂砂輪的主要原料為剛玉,而鋁礬土正是提煉剛玉的重要原材料。”說到企業情況,公司總經理徐邦平不忘這樣“科普”自己的產品。
創業伊始,危機四伏。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把不少企業無情地拖入“寒冬”。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也不例外。
最為艱難的時刻,企業創始人曾經“拆東墻補西墻”,依托自身旗下餐飲企業的現金流,“反哺”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這個“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迎來“寒冬”的創業“小弟”。
好在,風雨過后見彩虹,這樣的艱難時刻并未持續太久。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在一路風浪的國際市場中“緩”了過來。風吹浪打過后,公司的“免疫力”不斷增強。“笑對困難、堅忍不拔”也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靠山吃山”并非長久之計。隨著國家對“兩高一低”(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產業的限制門檻越來越高,以及我市轉型發展的呼聲日益高漲,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壯士斷腕”,于2017年“砍掉”高耗能的剛玉冶煉業務,到河南、山東等地購買剛玉、樹脂等原材料。
“拼價格,我們在國內不具備優勢;拼市場,上下游產業不集中在陽泉乃至山西。”在徐邦平看來,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必須獨辟蹊徑、另啟賽道,“我們要拼的是專業化、特色化、品質化的細分市場。”
量身定制,產品個性化研發滿足客戶需求
拼專業化、特色化、品質化的細分市場,怎么拼?成為徐邦平和創業團隊共同思考的問題。
“全國磨料磨具企業大大小小有1000多家,大多分布在江蘇、浙江、河南、廣東等地。只有把握市場需求,加強科技創新,企業才有出路。”公司副總經理王建林這樣認為。
科技創新,離不開技術過硬的研發團隊。“在國內,河南工業大學是唯一一家開設磨料磨具專業的高等院校。2012年開始,我們與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栗正新團隊進行產學研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績。”說起栗正新教授,王建林臉上難掩自豪之色。
據河南工大高新產業技術研究院官網顯示,栗正新長期從事磨料磨具制備與磨削技術研究,主持完成國家重大專項“陶瓷微品磨料及磨具制備技術”等研究課題,現擔任全國超硬材料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磨料磨具行業專家委員會常務主任、全國磨料磨具標準化委員會固結磨具分會副主任,在行業內的地位和話語權由此可見一斑。
依托高新尖技術合作團隊,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在材料融合、數據分析等方面開展試驗,取得多項成果。據王建林介紹,根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評選標準,一家入選企業必須至少具有2項發明專利。目前公司擁有6項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
對于企業來說,擁有多項專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適銷對路的產品。
如何找到真正的市場需求?徐邦平感受最深切的是參加各種專業展會。從2009年開始,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每年都要參加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從未間斷。
創辦于1957年春的廣交會,每年春秋兩季在廣州舉辦,是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采購商最多且來源最廣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被譽為中國外貿的“晴雨表”“風向標”。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抱著“每展必到”的心態,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拓展自己的商業視野和“朋友圈”。
“近年來,受到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影響,參加廣交會的大型批發商減少,小型終端客戶,也就是直接用戶增多,價格競爭十分激烈,可謂國內企業一路‘卷’到國際市場。一味打價格戰不是長久之計,我們選擇了進軍高品質市場。展會結束后,我們總是及時跟進項目,根據客戶需求研發新產品。”徐邦平說。
為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一邊通過廣交會、東盟博覽會等展會尋找客戶需求,一邊在企業內部“磨礪”精品,形成邊生產邊研究的技術開發模式,解決新老客戶在使用產品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展會上收集到的用戶反饋,最終會傳導到公司技術研發部。對產品的精益求精,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部長王明超體會深刻,“我們會根據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量身定制服務,不斷調試產品”。
公司先做樣品試制,再在實驗室切磨,積累基礎數據,然后不斷優化,通過對三四百片砂輪的小試,檢驗產品是否達標,如果達標,再投入大規模生產,一個生產流程才算完成。
為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在石家莊市設置了材料收集點,保證實驗用料與客戶需要切削的材料一致。
試制、切磨等研發試驗,看起來是“小打小鬧”,但一次次的試驗,一次次的數據分析,日積月累起來就是一項“大工程”。據王建林介紹,公司每年僅采購各種鋼材、混凝土等材料的費用,就需要上百萬元。
“因為做的是外貿生意,主要通過視頻溝通。我們把切磨效果通過視頻給國外客戶傳導過去,經過反復確認后進行中試,最后進行大規模生產。客戶遇到的問題,別人解決不了,我們能解決,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王建林看似簡單的一句話背后,是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對產品如琢如磨的匠心付出。
付出總有回報。2022年6月,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成為我省首家AEO互認觀摩企業,全省第二家、我市首家RCEP項下經核準出口商。
其中,AEO國際互認觀摩企業是海關總署打造的AEO“樣板”企業,需要企業所在地海關評選推薦后經直屬海關、海關總署層層選拔,優中選優,入選企業代表了出口企業的最高水準。
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的產品做到海關免檢全覆蓋,為企業通關爭取到了寶貴時間。
創新驅動,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近幾年,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銷售收入每年均實現增長,即使是面對今年上半年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國際經貿秩序遭受重創,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公司銷售收入與去年也基本持平。
即使在同類市場上風生水起,“日子過得不錯”,但徐邦平依舊有嚴峻的危機意識。
危機來自磨具磨料市場不斷的技術升級和新型材料在行業的快速應用。對此,徐邦平給企業開出“藥方”,“競爭激烈的市場,倒逼我們必須加快研發進度,通過創新驅動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自動成型設備的投運,就是其中的一環。
“自動成型設備正在生產的砂輪片是直徑150毫米的,主要是切割不銹鋼用的。像之前的半自動機器生產4000片需要10個小時,現在全自動成型機器只需8個小時,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良品率。”日前,在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成型車間工段長宋愛斌說。
磨削加工是工業領域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術的代表,被譽為“工業牙齒”,也是制造業實現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領域。2019年起,公司先后投入50多萬元引進“ERP”管理系統,使公司銷售、供應、生產、財務等環節實現智能化管理和無紙化辦公。
公司引進國內先進的雙壓頭、四壓頭成型砂輪機自動化生產設備,并建立了完整的原材料質檢體系,采用先進的檢驗檢測手段,對產品質量進行多道把關,使產品達到國內頂尖、國際領先水平,樹脂砂輪年產能達到一億片。
產業升級無止境。今年以來,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再次升級管理系統,引進MES生產制造流程一體化管理系統,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目前,系統正在搭建調試中,預計年底投入使用。
對于引進MES管理系統,王建林充滿信心,“管理系統升級后,可實現企業制造數據、計劃排程、生產調度、庫存、質量等生產全過程、全要素數字化管理,便于客戶快速了解生產,使公司在參展、洽談時獲得更多機會。”
好的企業,始終是靠產品和市場說話。徐邦平介紹,公司生產的CUTOP、中嘉牌、金世特牌、華戈牌等系列樹脂磨具因其優良的品質性能和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得到國內外眾多客戶的普遍認可,已遠銷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談及企業未來,徐邦平表示,他們將積極發揮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品牌優勢,加大技術創新和改造升級力度,在工業磨料磨具領域精耕細作,生產更多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主品牌產品,為全市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