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標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支撐,也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技術規則。近年來,市場監管總局著力在標準更快、更優、更強、更開放上下功夫,加快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標準平均研制周期由36個月縮減到16個月左右。
去年以來,制定實施《以標準提升牽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發布新能源汽車、家電家具等重要標準,讓更新、換新的生產設備和消費品更智能、更綠色。
“十四五”期間,新發布國家標準1.3萬余項,國家標準總數已達到4.7萬余項。
重要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標準的比率超過57%。實施新產業標準領航和高端裝備制造標準化強基工程,發布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國家標準2400余項,讓新領域新賽道有新標準。新修訂的粗鋼能耗限額標準實施后,可實現年節能1000多萬噸標準煤。
出臺安全生產、消費品安全等強制性國家標準500余項,今年上半年,新立項強制性國家標準148項、新發布106項,同比分別增長131%和58%,燃氣用具、電動自行車等一批重要標準先后出臺實施,新修訂的人造板甲醛釋放限量提升到E0級,達到全球最嚴要求。
另外,“十四五”期間,我國牽頭制定國際標準1079項,采用國際標準6900余項。中吉烏、中老、印尼雅萬高鐵等8個鐵路合作項目建設使用中國標準,中國標準海外影響力持續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