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造福于人類,有無限空間。
8月6日至10日,在上海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圍繞“鋼鐵+建筑”“鋼鐵+礦石”“鋼鐵+汽車”“鋼鐵+鐵路”等多個維度,共謀鋼鐵未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執行會長何文波認為,鋼鐵產業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不僅是中國鋼鐵業面臨的現實課題,也是世界鋼鐵面臨的共同課題。中國鋼鐵業愿與全球鋼鐵業同仁共同努力、共同探索,以科技創新為根本動力,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方式、新渠道、新空間,為鋼鐵業健康發展和持續繁榮作出貢獻。
當今世界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變革、秩序重構的非同以往的新階段,各類足以徹底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突破性技術,正在以不可預知的速度和形態被創造出來。“我們長期以來所相信、所依賴的傳統觀念和基本秩序正在被顛覆,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世界,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己。”何文波說。
何文波認為,鋼鐵業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經濟發展的支柱、國家運行的基礎。而且,越是形勢復雜、越是時局多變,鋼鐵業的重要性就越發凸顯,但是鋼鐵業做得不夠,做得不夠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合作不夠。
商務部貿易救濟調查局一級巡視員史軼瑋表示,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鋼鐵行業既面臨重大挑戰,也面臨全新機遇。
圍繞推動鋼鐵行業健康、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史軼瑋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加強開放合作,共同促進全球鋼鐵貿易穩定健康發展。
二是加強創新合作,推動行業整體發展邁上新臺階、煥發新動能、開辟新賽道。
三是加強綠色合作,共同制定綠色鋼鐵貿易之策,共同營造有利于開展綠色合作的國際環境。
發現并把握規律是根本之道
鋼鐵行業是高度國際化的行業,世界各國產供鏈緊密交織、深度融合,各國鋼鐵行業間一直保持密切交流。史軼瑋分析,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國際貿易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鋼鐵領域貿易摩擦愈演愈烈,案件數量不斷增加。同時,針對鋼鐵產品單邊關稅更是擾亂正常的貿易活動,對全球鋼鐵行業造成了重大影響。“時事越是困難,越是要加強合作,共克時艱。” 史軼瑋表示。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離不開鋼鐵這一基石。何文波認為,面對不確定的狀態,不僅要看形勢,更要看規律,因為形勢總是會變的,沒有人能跟得上形勢,要爭取主動,發現并把握規律是根本之道,否則一定會失去定力,變得焦躁不安,而且于事無補。作為鋼鐵同行,處于不同經濟體的鋼鐵業一定會面對各自的問題,也一定會有需要共同面對的共同課題;必然會有一些利益沖突,但也一定會有某種共同利益值得探索和追求。
近十年來,隨著“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的實施,鋼鐵業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有了顯著進步,品種上全面滿足了下游產業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的需求,環境標準和實際水平已躍升為世界鋼鐵業前列。何文波表示,伴隨著中國鋼鐵業取得的諸多成果,帶來的問題也極具挑戰性,而且這些問題很多是鋼鐵業的共性問題。
比如,有能力解決裝備升級問題,也要有辦法解決產能退出問題;有能力將環境標準提上去,也要有辦法把環保成本降下去;既要想辦法讓低碳流程得到較快的發展,又要有辦法鼓勵高碳流程最大限度降碳;有能力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大幅度提高生產效率,也要有辦法平衡鋼鐵業從業者的就業壓力等,可以列出一張長長的清單,也許會比成果清單還要長。
生產水平和競爭力全面改觀
當前,鋼鐵工業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特別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速,中國鋼鐵業已經從“有沒有”“夠不夠”發展為“好不好”。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大背景下,人類社會正加速邁向全面智能化時代,新材料和新物質結構不斷涌現,材料應用優勢更加凸顯,全球經濟從“燃料驅動”向“材料驅動”轉化,促進了鋼鐵工業快速轉型。未來,中國鋼廠總體目標就是建設成為世界領先的綠色、智慧、創新、精品、成本的未來工廠。
麥肯錫全球金屬和礦業事業部資深董事合伙人艾家瑞表示,數字化轉型是破局鋼鐵行業變革的關鍵,要加速人工智能引擎,鍛造鋼鐵數字基因。目前,數字化工具幫助鋼鐵企業降低碳排放、優化碳資產管理,人工智能驅動產品銷量與客戶轉化率的“雙重”突破,正實現從一線到決策中樞、從“人工操作”到“智能監管”的智能躍遷。
事實上,中國鋼鐵工業通過十年來大規模技術和裝備更新以及流程和布局調整,生產水平和競爭力全面改觀。何文波介紹,從2016年起至今,中國鋼鐵業共投資了1.2萬億人民幣進行“產能置換”,即用全新的產能替代舊產能。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已經完成了近3億噸產能重置(到2024年底煉鋼產能完成2.88億噸),全行業空間布局和流程布局得到了根本改善。“中國鋼鐵業下游產業在很多領域,例如汽車、電力、新能源、高速鐵路等都成為全球領先者,不僅是規模領先,而且是技術領先。”何文波表示。
在規模領先和技術領先水平上,作為上下游合作創新的成果,在鋼鐵產品上由中國鋼鐵企業推出的世界首發產品越來越多,而且這種創新的根本驅動力是來自于中國自身需求的高端化。何文波認為,作為結果,中國鋼鐵業在全面提高品質的同時,能效水平和環境水平顯著改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這也意味著行業成本競爭力的顯著增強。有了這個基礎,中國史無前例的基礎設施建設才得以有效實施,這樣的中國鋼鐵支撐著“中國制造”走遍全球。
加強開放、創新、綠色合作
當前,氣候變化、技術進步、社會經濟變化、地緣政治“四大趨勢”正加速引發巨大變革,鋼鐵行業技術進步的首要關注點應是成本優勢。世界鋼鐵協會總干事埃德溫·巴松表示,具體而言,原材料與能源的低成本獲取途徑,以及生產設施的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決定技術長期競爭力的兩大關鍵要素。干勇分析說,我國量大面廣的鋼鐵產品基本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但支撐高端裝備制造的部分高品質特種鋼及合金尚不能滿足需求,“十五五”期間要重點進行突破。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而快速成長。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唯有堅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才會帶來共贏發展,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堅定同各國一道共同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體系。“科技創新是鋼鐵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河鋼集團董事長劉鍵說。
中國寶武董事長胡望明認為,鋼鐵工業正在面臨新技術,尤其是數字技術的革命性重塑,只有勇于變革、順應行業結構變化、具備產品和技術優勢的企業才能活下來。中國寶武以科技創新引領“四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效化)發展的具體實踐:一是適時調整經營理念和戰略;二是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四化”發展;三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增長新引擎。
埃德溫·巴松表示,展望未來,鋼鐵行業將與市場攜手共進,致力于為市場提供多元化的材料解決方案。同時,鋼鐵行業將積極推進智能化工廠建設,通過提供環保型材料,參與碳中和生態系統的構建,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何文波強調,面對現實挑戰和未來發展,中國鋼鐵業至少要從三個方面來謀劃:一是做好自身,盡最大努力把鋼鐵業自己的事辦好;二是促進產業鏈協同合作;三是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做推動世界鋼鐵技術進步的驅動者。